孔融问道:“请问公子,是什么好东西?”
“你跟我来。”
孔融跟着曹远来到临淄城外的村落。
曹远打卡的八千多人已经将春耕的种子撒下去,并浇上高产的堆肥。
短短一个月不到,农田的麦苗长势喜人。
孔融在当刺史期间时常劝课农桑,对于农田的耕作还是颇为了解。
他一眼就发现这些农田不对劲。
“公子...这,这农苗真的是最近才播下去的?”
曹远两手一摊:“骗你干嘛,最近才撒下去的,怎么样,长势不错吧?”
孔融激动道:
“岂止是不错!”
“这长势远远超过其他郡县!”
“这苗的高度恐怕已经有其他郡县农苗的两倍以上!”
“恐怕,亩产起码得有七石以上!”
孔融高兴地摩拳擦掌,仿佛触碰女人一样,极其温柔的抚摸那些农苗。
曹远笑道:
“文举,这些农苗之所以长势这么好,是因为我在许都的时候培育出来的高产种子和新型的堆肥!”
“且普天之下,也只有我有这些种子和堆肥的制作方法。”
“那些世家谁不是家里几万几十万亩的土地啊?”
“能不心动么?”
“我就算卖高价,他们也会心甘情愿的买下来!”
孔融的拳头紧紧一握,连忙道:“公子真乃神人也!”
“下官这就去通知那些世家!”
“想来,这些世家大族恐怕都会乖乖入瓮。”
“如此一来,我青州的财政问题必能得到极大的缓解!”
世家们那是真的富得流油。
孔融已经开始想象二十天后那些世家携重金云集的场面了。
“好,文举,此事刻不容缓立即去办。”
“遵命!”
这两三年平添的五百万人口,吃啥?
更有甚者,要是一直持续不断的打卡下去,岂不是人口要爆掉?
曹远有些后悔当时选择自动打卡的决定。
早知道选手动打卡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系统压根不搭理曹远,更别提给他重新再选的机会了。
后悔药是没地方买了。
曹远也想的很开。
既来之,则安之。
尽自己所能,行动起来。
到临淄城后,曹远让臧霸先进城处理青州事务,部署应对北方袁绍的防御战线。
而曹远则安顿这些壮汉。
这五千来人,都被曹远调到临淄城内,填充空缺的房屋。
临淄城年久失修,早已不是当年战国时代齐国首都那样商贸繁盛。
再加上前些年的黄巾之乱,这里更是饱受战乱之苦。
根据户籍记载。
在黄巾之乱前,青州6郡65县拥有户籍635885户,人3709803口。
十来年的战乱、饥荒使青州此时人口只有恐怕连五十万都不到。
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形容的便是汉末人口锐减的现象。
如今的临淄城,可谓是房子比人多。
临淄城内只有三万来人,房间却能住下十万人左右。
起码短期内,不用担心住不下的问题。
至于口粮...
臧霸刚刚送过来的临淄府库清单上显示。
整个临淄城有粮食三十万石,五铢钱2000万左右。
讲道理,
很少!
汉代粟亩产三石,约合现在的281斤
一石粮食,大概有93斤
按照一个成年男子一天吃1.5公斤计算。"
派遣一些亲信、家仆一类的跟随照顾曹远是既合情,也很合理的。
毕竟谁不想先给未来曹家可能的掌舵人选之一投资一下呢?
可曹远此时的双手有些微微颤抖!
学过等差数列的曹远心中盘算起来。
别看每天签到只比昨天多10个人。
可累加起来,就是相当恐怖的数字!
若是持续签到一年。
就是667950人!
若是持续签到一千天,那就是5005000人!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史料记载,因为长期战乱再加上一些百姓隐姓埋名隐居的原因。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爆发的时候。
整个汉末可以统计的在户人口只有140万左右。
就算加上那些躲避战乱藏之深山的百姓,也不会超过三百万人。
也就是说。
要不了几年,
跟随我的臣民将超过整个汉末其他割据势力的所有臣民!
曹远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无论在任何时代。
人口都是国力的重要指标!
更别说,跟随曹远的还都是壮汉,平均身体素质更是对其他势力有着碾压般的优势。
假以时日,曹远就将坐拥一支强悍的大军。
但!
凡事都有两面性。
这暴增的人口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问题。
粮食问题!
这些壮汉、民女可都是凭空产生的,没有自带粮食啊!
考虑到汉末农耕的生产力......
曹远一下子有些慌乱起来。"